10月4日这场活动,惊动了淮安半个文艺界!
发布日期:2023-02-02 文章作者:淮安作家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的是历史上由于河流、山川的阻隔,形成了民风、民俗相对独立的一方水土,而这方水土上又孕育了自己的信仰、语言、美食和文化。淮安话就是淮安这方水土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融入淮安人血脉的独有名片,脉动着这个城市的精神烙印。
随着历史变迁,淮安方言也在变化,有很多乡俗俚语已渐渐被人遗忘,一些外来的词汇随着人口流动进入了淮安,比如解放初期清江浦区由原来不足3.6万人口到现在的59万人口,外来的方言势必会冲击淮安原有的方言俚语,一些网络新词的兴起也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这时迫切需要有人担纲记录、整理淮安的方言俚语,记录我们方言的前世今生。今天,杨冬宝先生历经十多年创作的《淮安话俚俗口语汇释》终于成册。
2022年10月4日,淮府宴饭 店里欢声笑语,高朋满座 , 杨冬宝先生的 《淮安话俚俗口语汇 释 》 新书赠送活动 在这里举行,参加活动的有来自于淮安文艺界、文史界、媒体界代表和杨冬宝先生的亲朋好友。
杨冬宝,淮安区朱桥人,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他当过老师、文化站长、副镇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暨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理事,淮安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2010 年起, 杨冬宝开始将多年以来耳濡目染留心搜集的淮安方言加以整理研究,多方走访,揣摩考证整理成书。这本书的出品,可谓十年磨一剑。
这可以说是一本“淮安话”大辞典,全书收集淮安方言俚语七万三千多条,几乎囊括了“淮安话”的所有词汇,淮安市原政协副主席荀德麟表示:“很多当今 人们已经不用、几近失传的“淮安话”,在这本书都得到呈现,尤其是一些习惯上称为“有音无字”的词汇,在这本书中都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本来面目。其于一地方言搜罗之宏富,虽方言学名家巨擘,亦难出其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李双阳为杨冬宝新书寄来贺词:“乡音如释”。
淮安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淮安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安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周学俊发表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这本书不仅是杨冬宝的骄傲,也是诗词协会的骄傲,我们要感谢他记录了淮安的方言俚语。”
淮安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钱万平当场赋诗:”淮楚雄才自有源,著书立说壮家门。广罗汗滳三千卷,遍览情牵一缕魂。谈笑会心明俚语,相逢知我是方言。此生无怨唯其乐,留住乡音留住根“。
淮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姚风明赞叹说:这本书对我们文化传承有着现实意义而且也会对我们整个苏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杨冬宝的学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委员会考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朱海澄也送上他对老师的祝福。由于篇幅原因,很多大家作品在这里就不一 一展示。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首诗,打动了多少远方游子,一句乡音,连结着魂牵梦萦的故乡 。感谢杨冬宝先生给淮安留下了这个时代独有的乡音,为城市留下了历史的文脉,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在此,我们也祝愿杨冬宝先生永远健康长寿,希望他为淮安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杨冬宝新书《淮安话俚俗口语汇释》在淮安举行赠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