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桐乐琴堂”:高山流水遇知音
发布日期:2023-02-02 文章作者:加映 迎红 李丹
秋高气爽,稻谷飘香。9月25日上午,位于淮安区漕运镇利民村的“桐乐琴堂”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淮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往,国内儿童文学新秀、淮安青年作家加映,淮安本土作家黄迎红、张文学,诗人青禾子,路遥研究者、淮安市当代写作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天秀,淮安市当代写作艺术研究会会长、《佳作》主编、小说评论家孙连洲。
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建筑,大门上一副大红对联:“梅花香远琴心古 瑶草春深鹤梦闲”,门前是绿油油的菜畦,有韭菜、生菜、萝卜等等,一棵粗大的银杏树果子缀满枝头,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即将成熟的水稻,后院一张古琴,一石一凳,古朴简约。室内一楼,三把古琴,几张桌凳,皆实木藏古,迎面墙上是“桐乐琴堂”匾额。朝里走,一张铺印花兰布的茶桌,可供七八位赏琴者就坐品茗。“桐乐琴堂”整体布置简朴、简约、古朴、雅致,充满艺术气息,令人身心愉悦。古琴,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能够在这样一个距离城市相对偏远的乡村生根发芽,出人意料。
“桐乐琴堂”的主人名张晓华,70后,出生于原淮安区林集镇山河村(现利民村),现在扬州生活工作20余年。在扬州,他“深受广陵浓郁文气之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心归情系,而独钟于古琴艺术。2017年7月遇机缘拜入广陵琴派当代正宗传人朱正海先生门下,并由师兄朱浩宇代师传授弹琴之艺。此后琴艺进展迅速,脱颖于同辈,是年11月有幸被老师朱正海先生选中,得以随师父参加五知斋专题打谱学术交流会。2018年10月正式拜朱正海先生为师学习斫琴技艺,2019年3月参加第五期朱正海斫琴研习班继续深造,其间广泛学习声乐、昆曲、书法、绘画、太极拳等,扩充自身意趣。2019年10月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依孔夫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意,创“桐乐琴堂”于竹西佳处,实践了师父朱正海先生之教诲:“弹琴可知斫琴之理,斫琴可助弹琴之韵”。2020年9月,首批“桐乐”琴(五张)出世,得师父点头称善,并以“一乐为知己,二乐为分享”之语寄之。2021年后,“桐乐”琴第二批(六张)出世,以师语故,乃置琴于此,以酬知音大众,正所谓“桐乐”共享尔!”他现在开办两处“桐乐琴堂”,一处在老家,一处在淮安区河下古镇估衣街与花巷交汇处开办的 “桐乐琴堂”。2022年6月,淮安区人民政府、淮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确定他的古琴艺术为“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天,作家一行听琴、学琴、品茗、采访、交流、赏秋日美景、品农家美食,稻香扑鼻,绿野仙踪,古琴悠悠,文心雕龙。活动结束后,作家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满满,对古琴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张晓华先生醉心古琴艺术,特别是将这一高雅艺术向城乡推进普及表示钦佩,祝张晓华先生在古琴艺术追求道路上越走越远,古琴艺术普及工作红红火火!
(加映 迎红 李丹)
上一篇 : 杨冬宝新书《淮安话俚俗口语汇释》在淮安举行赠书仪式
下一篇:从平江伯陈瑄到老清江印象 淮安运河故事太好听